近日,中国海军的山东舰航母编队刚刚结束了为期5天的香港访问,离开时,许多港媒和市民都纷纷表达了希望在2027年能够看到中国首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的愿望。事实上,这个愿望并非遥不可及,因为福建舰目前已经完成了八次试航,预计将在今年内交付。而在大洋彼岸,美国的超十万吨级航母——肯尼迪号,原计划本月交付,却遭遇了再次推迟的命运,交付时间被延迟了两年,预计将在2027年3月交付。
这意味着,尽管肯尼迪号比福建舰早下水接近三年,但它的服役时间却至少比福建舰晚了15个月。更为讽刺的是,至今肯尼迪号还没有进行过试航。根据美国海军2026财年的预算报告,原定于本月交付的福特级航母2号舰——肯尼迪号,交付时间再次推迟。根据上一财年的预算,肯尼迪号应该在2023年就交付。然而,事实却是,这艘航母的建造进度一波三折,自2015年开始铺设龙骨,2019年10月下水,原本计划在2022年交付,结果由于技术验证不足、供应链问题和工人罢工等多重原因,交付时间被一再推迟,现如今要等到2027年才能交付。至此,肯尼迪号将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泡水”近8年。
此外,福特级航母的第三号舰——“企业号”预计最早也要等到2030年才能服役。这一推迟将直接影响美国海军的航母数量:到2026年,随着服役超过50年的尼米兹号核动力航母退役,美国海军的航母总数将跌至10艘,这是自二战以来,美国航母数量的最低水平。
展开剩余76%推迟原因
美国政府表示,肯尼迪号推迟交付的主要原因是电磁拦阻装置的认证和先进武器升降机的安装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也一直困扰着福特级的首舰——福特号。具体来说,电磁系统的三项关键技术,原本是福特级航母的亮点,但如今却成为了这型航母的“顽疾”。
首先,电磁弹射器的故障率远高于设计标准,平均故障间隔远低于预期,且每次故障修复的时间非常长。肯尼迪号依然使用同一套系统,因此需要不断调试。其次,先进武器升降机依赖电磁驱动,存在安装和可靠性问题,导致升降机在实际应用中频频出现故障。截至今年上半年,部分升降机仍未通过安全认证,这直接影响了安装进度。最后,电磁拦阻装置的认证工作也未完成,主要是由于该系统的可靠性问题。
这些技术问题本身无疑是严重的挑战,但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工业体系的逐渐衰退。纽波特纽斯造船厂面临着熟练工人短缺和供应链断裂的双重困境。例如,三年前订购的HY100特种钢到2025年仍未完全交付。而为了保证首舰福特号的交付,船厂甚至不得不拆解肯尼迪号上的一些部件进行应急使用,反映出美国造船业目前所面临的危机。
美国海军的困境
2026年,尼米兹号航母按计划退役后,美国海军的航母数量将降至10艘。这一变化意味着,美国海军将进入一个航母短缺的低谷,而“企业号”交付的推迟,将加剧这一问题。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肯尼迪号”和“企业号”的交付推迟,美国海军的航母力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对比之下,中国海军的福建舰显得更为稳定和高效。福建舰自2022年6月下水后,已顺利完成了8次试航,虽然电磁弹射器的故障率未对外公开,但从整体施工进度和试航情况来看,福建舰已完全达到设计目标。福建舰的顺利进展,不仅证明了中国海军在航母建造上的技术进步,也标志着中国海军在航母技术领域的成熟。
美国的制造业衰退
肯尼迪号的建造延期,凸显了美国军工制造业的衰退。根据最新的预算报告,肯尼迪号的造价已经从最初的43亿美元飙升至129亿美元。这背后是美国劳动力短缺和设备老化带来的巨大成本压力。此外,军工供应链的断裂也使得美国造船业陷入恶性循环。短期内,持续的资金投入无法扭转这一局面。
事实上,肯尼迪号的延期不仅仅是航母建造上的个别问题,它反映了美国整个军工体系的萎缩。从福特号无法及时形成战斗力,到如今肯尼迪号的交付推迟,再到未来舰船项目的延期,美国的军工制造业面临着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哥伦比亚级核潜艇、福特级后续舰、伯克III型驱逐舰,甚至是还在设计阶段的星座级护卫舰和未来的驱逐舰DDGX,都面临着类似的延期困境。
展望未来
即便肯尼迪号在两年后如期交付,实际上,要等到它具备真正的战斗力,恐怕也要等到2028年年底。然而,到了那时,中国的004号航母可能早已下水并进入舾装阶段,届时美中航母竞赛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这场航母对决,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建造效率,都显得越发悬殊。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