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茔
在一片密林与蒿草交织的山间,深埋着一位医术传世的祖师。他的名字,早已随着岁月流逝而成为历史的印记。丹北建山高桥居民小区的绿树与白楼,和旁边机械厂采矿取沙的平坦开阔场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那片宁静的凤山密林中,丁甘仁——这位国医教父的坟茔依然默默守望,百年来的寂静,偶尔被前来祭扫的少数人打破。
在远远的山坡下,草木间隐约可见一块文保碑,已经模糊的石刻,依稀显现着它曾经的辉煌。站在不远处,随着脚步的靠近,那些蒿草和荆棘丛生的小路逐渐显得曲折而漫长。绕行至东面的小路,沿途满是绿叶交织的树木,金紫荆的花朵、银灰色的狗尾草、加拿大一枝黄花以及其他杂草,各种植物生长得错落有致,呈现出一片自然的景象。
在丹阳市的文保碑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丁甘仁的简介:“丁甘仁,字泽周,常州孟河人,近代中医史上孟河医派四大家之一。”碑文简短却深刻,标志着他在医学界的地位。碑如门牌,象征着我们走进这段历史。
展开剩余85%向上攀爬,迎接我们的是一段台阶和一座墓碑。在墓冢前,伴随着的是一片苍翠的树林,尤其是身旁那棵巍峨的大榉树、朴树和乌桕,宛如忠诚的守墓者。秋风拂过,萧萧的秋叶纷纷飘落,铺满了阶梯,特别是那满地的红色乌桕叶,仿佛给墓冢披上了一层秋衣,默默守护着墓主。
台阶上有40多级,每走一步,视线就愈加向上延伸,仿佛丁甘仁的身影在逐渐变得高大。他的形象,似乎从每一块石阶中走来。墓碑上篆书着“孟河丁公甘仁墓志”,其四周雕刻有精美的鱼水纹,碑文的主体由郑传芨撰写,长达700余字,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丁甘仁的生平和成就。碑文中称:“其术精内外,望孚中西,数十年如一日而有盛无衰者,甘仁丁先生一人而已。”更有对他创业历程的赞扬与对他晚年医德的颂扬,展现出他在医学界与社会的巨大影响。
继续向上攀爬,26级台阶的尽头便是丁甘仁的墓冢。墓前是石制栏杆,冢外墙为漆白色,封顶水泥。冢前碑石上,儿孙的铭文镌刻着对先祖的深切怀念与敬仰。
站在这里,丁甘仁就这样长眠在凤山的怀抱中,面朝孟河故里,青山不老,四季常青。
故居
离开坟茔,沿346国道和丹东路交汇处的栖凤山前行,不久便可见到标有“孟河医派书院”的故居西门。这座建筑由常州江南古建筑技术传习所的建筑师设计,仿佛一座时光隧道,将我们带回那个充满江南文化气息的时代。
故居经过精心修复,现已建成了雄伟的藏书阁、独具特色的五亭桃李厅以及马头墙的建筑风格。整个园区以歇山顶、龙凤斗拱的纪念碑亭为核心,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步入园区,沿着文化墙走,墙上展示着孟河医派的历史资料,仿佛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孟河医派的辉煌与传承。
进入正在装修中的藏书阁时,江南古建筑的韵味扑面而来。这里的一楼展出了建筑师龚进华的作品,展示了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精华。推开木门,故居便赫然在目,典雅的白墙黛瓦,古朴典雅,与丁甘仁的医德相得益彰。
然而,真正的丁甘仁故居已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毁于水利建设,现今这座仿建的清式故居,是对那个时代的追忆和复刻。两侧的五山屏风墙和青瓦白墙,依旧保留着古老的建筑美学,与主人的浩然医风浑然天成。
故居的大厅,悬挂着丁氏医学传人的题字——百岁老者周愚山的楷书,文字饱含深情。通过玻璃窗可以看到堂前塑着丁甘仁、丁仲英、丁济万祖孙三代的半身像。仿佛那三位医者依然注视着每一位来访者,他们曾从这里出发,服务百姓,回归故里,至今依然让人敬仰。
宗师
1953年,伟人曾言:“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在这句话的背后,丁甘仁和他的孟河医派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笔。
在2007年,美国知名学者蒋熙德出版的《孟河医学源流论》,让孟河医派的影响力跨越了国界,传向了世界的每个角落。丁甘仁曾自豪地说:“吾吴医学之盛,甲于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甲于吴中。”这不仅是对孟河医派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医道的坚信。
故居文化墙上,四大家族的照片依次陈列,其中包括费伯雄、马培之、巢渭芳以及丁甘仁。费伯雄面容庄重,仿佛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马培之气宇轩昂,身影似乎与那把折扇紧密相连;巢渭芳则淳朴如民,神态和蔼;而丁甘仁,无冠谢顶,浓眉八字须,面带凝重而温厚的神色,仿佛对所有黎民百姓满怀关切。
丁甘仁的生平,充满了奋斗与坚韧。从小勤奋学习,他先后拜访了多位名医,汲取精华,最终自成一派。他的医术不仅名动华夏,更广泛传承,影响深远。每当提到他在上海的行医事迹,总会有人说:“丁甘仁门诊率最高,治愈喉痧症患者万余人,甚至连西方人也争相求医。”
他不止是医者,更是仁心仁术的象征。为了普及中医,他开设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医人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学子。丁甘仁的医脉至今仍在传承,今天,甚至有他的第五代后人远赴美国深造。
作为中医教育的先驱,他不仅开创了风气,还为国家医学事业培养了无数英才。尽管岁月流转,但丁甘仁的精神与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他的事迹,早已超越了个人,成为了中华医学文化的一部分,深深植根于世人心中。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